当前位置:首页>景区概况 > 大事记 > 2013 > 2013年7月 >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引进法国雕塑大师罗丹两件原作《加莱义民》、《行走的人》
继《思想者》、《青铜时代》、《巴尔扎克》入驻之后,长春世界公园又从罗丹博物馆引进了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另两件原作《加莱义民》、《行走的人》,现已落户于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罗丹广场”。

作品简介:

1、加莱义民

加莱义民创作历史背景

1885年,法国加莱市长德瓦佛兰邀请罗丹为加莱制作一座题为《加莱义民》的忠魂碑,来纪念发生在14世纪的义民赴难事件。

原来,在1347年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军围困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谈判、媾和,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的条件极为残酷,加莱城必须选出六个高中而有声望的市民任他们处死。这样才可保全城市。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身披麻布丧服,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消息一经传出,加莱城富有而德高的厄斯塔什率领让 德尔、安德里厄、皮埃尔、雅克、让 菲埃纳六位市民大义挺身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全城。后来,英国王后动了恻隐之心,向英王求情,特赦了这六位义民,加莱城也避免了屠城的厄运。这一事件成为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一幕。

五百多年来,加莱人民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六位义民的壮烈之举,罗丹也深深地为这种勇于献身的义举所打动。他成分激动地接受了加莱市长的委托,认为有幸制作这个他喜欢的题材,会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于是,他停下了正在制作的雕塑《地狱之门》,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加莱义民》的设计、制作之中。

加莱市当局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厄斯塔什像。然而,罗丹在研读了加莱的历史文献后,发现了当时为拯救全城而赴难的义民共有六人。于是,他决定塑出这六个市民离城赴难的那一特定时刻。

1884年秋,罗丹完成了《加莱义民经售像初稿》。初稿将人物置于高高的底座之上,符合当时流行的纪念雕塑规范。六位义民步履蹒跚,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情沮丧,悲痛地行走于赴难途中,忠实地表现着历史。可是,在市当局看来,义民过于沮丧,不能很好地凸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然而,罗丹坚持认为正是这样的形象,才可更好地突出悲剧氛围。在颇懂艺术的市长的大力支持下,罗继续创作。

后来,罗丹经过反复推敲,改变了初稿的思路,大胆地取消了高高的底座,让雕塑像直立于地面上。六位义民造型独立,身材相仿,站立在一起,但相貌、性格、表情和动作大不一样。最终,罗丹的这种创新思想因不符合官方因循守旧的审美标准,遭到了市当局的拒绝。

1886年,因为经费问题,《加莱义民》的石膏像一直没浇铸成青铜像。1889年,《加莱义民》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成为展会上最吸引人的作品。直到1893年,在法国艺术部的帮助下,《加莱义民才由石膏群雕浇铸成2200公斤的铜像。1895年6月3日,《加莱义民》在加莱市黎塞留广场公园揭幕,罗丹出席了揭幕仪式,被加莱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今天,《加莱义民》作为加莱市的标志,成为法兰西民族精神不朽的丰碑,与加莱市共存于天地之间。

《加莱义民》1

 

《加莱义民》2

 

《加莱义民》3

 

《加莱义民》4

 

《加莱义民》5

 

2、行走的人

《行走的人》是在罗丹回到巴黎后,他参照《青铜时代》的思路,又重新塑造了这尊雕像。这是罗丹最具现代感的作品,它像是一具残躯,没有臂首,只有躯干。然而,跳动的肌肉所表现的律动感传达着内在的感情,行走的人迈着大步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好像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又好像全无目的。

《行走的人》虽然是一座无头无臂的雕塑,但在罗丹看来,这个残缺的人体表现了运动的完整。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克尔所说:“这尊塑像什么都不缺。站在它面前,你会感到它确是已完成的作品,没法再往上面加任何东西了”

《行走的人》1

 

《行走的人》2

 

《行走的人》3